媒介实验室

系列讲座

19 十二月 2021

返回

艺术、技术与哲学论坛(I)
从微观宇宙出发会议回放

主持人

许煜

吴建儒

由媒介实验室主办的首届“艺术、技术与哲学系列研讨会:从微观宇宙出发”于2021年12月18日成功落下帷幕。研讨会邀请了人类学家、哲学家、科学史学家和艺术家,包括冯珠娣(Judith Farquhar,芝加哥大学)、蒋熙德(Volker Scheid,柏林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威斯敏斯特大学)、利基国(Keekok Lee,曼彻斯特大学)、赖立里(北京大学)、lololol (林亭君&张欣,艺术家)作为嘉宾出席,由许煜博士作为研讨会学术主持。他们在研讨会上与我们分享和辩论他们在这一主题上的观点。

本次研讨会以中医研究作为主题,探索了万物的宇宙-知识型(cosmo-epistemic)的可能性与理解,探索传统中医的观念与西方生物科技之间的关系,从技术、哲学、历史,地缘政治等层面,回应了知识体系作为文化霸权的载体对非西方国家的殖民性历史,同时嘉宾们也试图回答在现代的话语体系下,中医和现代科学是否有平等对话的可能?中医又将以怎样的形式继续存续?今天的艺术家、哲学家、中医学家是如何阐释、看待中医的?中国、中医自身又是如何回应面临的种种挑战?而在最后的问答环节,听众与学者、艺术家的互动将话题延申到中国的现代性焦虑、新兴技术对中医的影响、并思考了未来的医学观。

*可点击(链接)观看中文同传版视频

[ 00:09:12 ]
许煜解释以“从微观宇宙出发”为标题与以“中医”为主题的原因,介绍“宇宙技术论”及其与“中医”的关系。

[ 00:16:35 ]
从“如何去描述中医”这一问题出发,许煜阐述了自己对冯珠娣、利基国、蒋熙德、赖立里讲座的看法,他认为冯珠娣的讲座中暗含了激进的经验主义色彩,而利基国的讲座中提到的生态系统是作为控制论的产物,同时蒋熙德的讲座批判了将中医作为整体论产物的观点。

[ 00:20:07 ]
在开启讨论之前,应先将概念再作区分,医学的最终目标是治愈病人吗?

[ 00:22:54 ]
各类医学的提出可以释放其差异性,同时也应揭示“生物医学”与“中医”的共同之处。二者的异同究竟在哪以及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

[ 00:28:00 ]
如何定义并解释“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现代性接管了一种知识体系并将其视为“唯一正确”的科学形式,对于非西方国家来说这成为一种“殖民行为”。

[ 00:32:30 ]
如何去描述认识论上的非现代知识?如何去解释中医这样的治疗方式?

[ 00:35:00 ]
中医实践中的所有物事都是在质疑自身系统,而西医也是一样。这种从中西医二元对立出发的对话是有问题的,而是应看到其中的多样性和多元性。中医一直不断与权威合作共事,中医一直不是“传统”的。

[ 00:39:40 ]
中医作为一个有许多人精通且有许多治疗实践基础的医学体系,如何能被解释清楚,从而让其与科学家、学者产生对话?

[ 00:42:19 ]
达到平等对话是很难的,应该思考如何确保中医的存活与延续。目前对中医的思考大多是从西方的哲学体系出发,但中国本身有大量的思想资源,应从中国自身的哲学去思考和解释中医。

[ 00:44:35 ]
许多学者都做过从哲学理解与解释中医的尝试,然而知识的传播定会遇到翻译问题。人们很难从非现代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 00:53:00 ]
张欣从艺术家角度阐释,以中国为出发点的身心练习如何发展,如何走出科学技术观的局限。

[ 00:57:00 ]
林亭君想要通过作品去开拓一种新的沟通方法,让创作者与参与者产生感受。面临技术物改变人类的“候”,人类的“节奏”的现实,当人不作为这些技术物的使用者时,就会产生认知的改变,从而与外部环境进行调节。

张欣认为艺术家关注的是身心的实践,去释放创造力、打开身心,从而挖掘超越人类生存的机体之上的潜力,关注两者的结合从而去超越中医、西医的观点。当我们的身体的“候”改变,外部环境的变化反映在我们的身体上时,中医是如何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来治愈我们。

[ 01:06:00 ]
对于中医学学界的学者来说,拥有艺术家与哲学家的视角是很重要的,或许中医无法对抗现代医学的霸权,但它可以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资源而存续。

[ 01:15:07 ]
中医应该以怎样的形式生存下去?中医是一种“宇宙-技术-政治”的实践,它的生存并非只是有效与否的问题,而是一种政治论,比起科学性和有效性,其中蕴含着更多的地缘政治。

[ 01:17:50 ]
许多的国家已经将西方的知识作为确定的正确知识,选择接受殖民性;中国并不追求这种殖民性的道路,转向尝试开发新的模型,既结合西方体系又结合自身的实情,在吸收有用部分的同时保护自身传统,甚至唤起了中国本土的原生的知识,反映了中国在超越殖民性,去殖民性,打破地缘殖民性上的尝试。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的经济体已经证明了自身模型的成功,引人关注。“殖民性与去殖民性的对比”成为了地缘政治当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 01:24:05 ]
在治疗的过程中,医师与病人的互动十分重要。行医者如何看待病人,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些反映了所谓的身心问题,最终体现在了哲学上,就像生物医学的背后则是现代哲学,指向身心二元论,而在中医中这并非如此。这些哲学决定了我们如何诊疗病人。

[ 01:30:17 ]
中医与当下科学技术进步的关系,即技术的发展对医学思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以下是问答环节
[ 01:31:55 ]
如何看待结合了中医与生物医学的行医手段,这样的方式在认识论层面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 01:39:57 ]
中国一直讲“落后就要挨打”,并将其作为一种救亡的手段,包括中国的原子弹爆炸也保障了自身的国际地位,对于非欧洲的国家的历史文明要确保自身的存在就必须要执行一种欧化的现代化,是否只有当中国具有一种文明向心力的时候,中医与现代医学才能平起平坐?

[ 01:45:55 ]
除了语言的翻译以外,还存在着因人而异的敏感性差异,人与世界的内在关系,这也是有一种宇宙性,这就带来了一个困难,因为要减少文明殖民性和医学的技术性。我觉得在跨文化的共同回忆和集体意识的讨论,可以结合这两种方法,形成一种积极知识的科学性,在这两种科学当中,很大程度上定义了真理,这样的讨论怎样从一个更私人的层面上开始呢?如何从个人的经历、想法、感觉来创造这样一种理解呢?

[ 01:51:55 ]
未来的医学将会整合哲学、中医和现代医学,我们如何理解未来的医学观?

[ 01:52:45 ]
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以及机器人技术在中医的实践和研究中产生的影响,这对于中医的宇宙技术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关于 系列讲座

系列讲座为媒介实验室策划的年度主题性活动,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与艺术家们展开艺术、技术和哲学之间的对话,共同探索当下重要的媒介议题。

演讲者
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