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实验室

大湾区关键词

全球化

返回

林丹

广交会

广州交易会,或“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

其实,早在广交会成立之前的很久,广州已有长远的对外贸易历史。在一口通商时期,中国与外商的贸易都在广州“十三行”进行,被西方称之为广州体系(Canton System)。后来,“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的角色被打破,广州依然作为中国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继续承担着中国对外贸易和对外交流的角色。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面临着被西方国家经济封锁和货物禁运的困境。广交会应运而生。自1957年开始,一年中春、秋两季的国际贸易展会,至今(包括在新冠疫情肆虐的2020年)从未在广州间断。

广交会起初仅仅是中国的出口商品交易会,对外推介中国商品,主要吸引包括侨商在内的亚洲商人参会。后来逐渐发展,把商品进口也纳入其中,变成进、出口商品展会。广交会的官方名字亦随之变更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China Import and Export Fair)。据广交会官方资料记录,1957年春季广交会开幕之际,有1,223名、来自19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采购商到穗参会;到2019年秋季,这组数字已经增长至186,015人、来自214个国家或地区1

不过在坊间,在国际商人之间,Canton Fair 这一名字依然广为流传。每年广交会季白云机场络绎不绝的进出港人流、货流,黄埔港、广州港上的货船和集装箱,仍在书写着广州在南中国的对外贸易传统。以广州为中心的“世界工厂”珠江三角洲,以其密集又相对廉价的劳动力、高效的生产力、成熟的交通网为这个对外贸易中心的延续提供着有力支撑。如果说广州是世界工厂的中心,广交会便是这个贸易网的中心结点。

如今,从珠三角到粤港澳大湾区,新的技术创新点的注入,新一轮的基建、金融网、物流渠道的搭建,也许为广交会带来更多可能,也许同时也带来多中心的冲击。2020年春,已举办到第127届的广交会,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首次转为网上举办;秋季的展会仍继续云展销,这是否会成为新常态呢?在技术飞速发展和信息瞬息流转的时代,广交会能否延续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传统,将中国智造推向世界,我们拭目以待。

  1. [1] “历届采购商到会统计”,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2021年6月27日访问:http://www.cantonfair.org.cn/html/cantonfair/cn/about/2012-09/125.shtml
关于 大湾区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被建构的新生事物、一种自上而下的视角和整合,也是一种以效率、速度和流动作为目标的未来城巿发展的蓝图。我们是否可以以大湾区作为一个实验,一种想像的实验来思考它?一方面是多样性,当我们谈论智慧城市、人工智能、自动化、生态危机、信息安全、虚拟现实的未来、全球贸易等话题,这种未来观从何而来,由什么来决定?另一方面,大湾区背后蕴涵着深厚的政治、空间、历史、地理的意义流变,是否可以基于“珠三角-大湾区”的话语和历史流变,发展由地方性知识生产出发的思路,与技术加速进行一种新的对话,打开艺术和不同学科的链接,以及重塑艺术和科技机构的视野?在探讨技术、思想、生态的多样性之时,将“大湾区”作为中国南方技术和文化的想象样本?

中文编辑:吴建儒、郭芸
英文编辑:克里斯蒂·兰格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