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实验室

大湾区关键词

数字化

返回

黄建宏

数字美术馆

“潜殖”(paracolonial)指向任何流动、不定形的支配与剥夺关系,这些现象尤其和数字化与民主化的发展密切相关,而“美术馆”在展示史与政治史中首先就作为重要的民主化象征之一,并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着巨大转变。数字美术馆(digital museum)在目前的发展里,相当程度上仍以“数字化”既有的美术馆的空间与功能、辅以网络社群的功能进行外延为主,意即“数字”仅作为一种模拟工具。之所以未能以“数字”(digital)整体构筑美术馆“空间”,主要因为“数字”作为技术的意义与潜能正在快速产业化与智慧生活化中成形、甚至生成,并在讯息与社群的面向上作用于社会与政治。“数字”转化并创造的主要是全息虚拟的沉浸式场域,或模拟和虚拟并存的嵌入式场域,而异质性场域就可能产生新的意识与社群。正在于上述意义中,若视数字美术馆为全新场域的生成,必然是潜殖与化殖进行呈现、模拟与斗争的生态系。所以,从艺术、艺术家、作品、策划、艺术工作者与美术馆之间的关系,意即物流、人流、信息流、资本流、技术流、意识流与权力流等等,来切入数字美术馆的课题,便能体现出美术馆作为一种“宇宙技术”场域,并在进入“数字”建构与生成中,于这“液态”场域中衍生出各种“潜殖”,并发动出相应的“化殖”提案。

(更多内容请参考“潜殖”词条)

关于 大湾区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被建构的新生事物、一种自上而下的视角和整合,也是一种以效率、速度和流动作为目标的未来城巿发展的蓝图。我们是否可以以大湾区作为一个实验,一种想像的实验来思考它?一方面是多样性,当我们谈论智慧城市、人工智能、自动化、生态危机、信息安全、虚拟现实的未来、全球贸易等话题,这种未来观从何而来,由什么来决定?另一方面,大湾区背后蕴涵着深厚的政治、空间、历史、地理的意义流变,是否可以基于“珠三角-大湾区”的话语和历史流变,发展由地方性知识生产出发的思路,与技术加速进行一种新的对话,打开艺术和不同学科的链接,以及重塑艺术和科技机构的视野?在探讨技术、思想、生态的多样性之时,将“大湾区”作为中国南方技术和文化的想象样本?

中文编辑:吴建儒、郭芸
英文编辑:克里斯蒂·兰格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