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实验室

大湾区关键词

虚构

返回

陈楸帆

电子废墟

每一台破碎的电子设备,每一个被遗忘或弃用的账号,云端与本地服务器中索引失败的角落里,是以量子化状态存在的一片片电子废墟。你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除非以超乎想象的卓绝技巧潜行其中,共时性的诗意与美方能闪现。那些被打上无用标签的数据幽灵并没有死亡,却在长得难以估量的虚拟阴界里等待轮回转世,其时间取决于存储材料在自然界降解的速度,或在人类纪引发的诸多灾难面前的鲁棒性1 ,但终究将远超人类这一物种的生理寿命。它们以人类文明遗骸或溢出物的形式被保留下来。一个近地微型黑洞吞噬物质所引发的霍金辐射扮演着唤醒者的角色,那些中微子风暴穿透地壳、地幔,以难以理解的复杂时空秩序引发残余存储介质的共振,于是新的生命在去中心化的电子废墟中诞生。那些往生的琐碎不堪的人类记忆,被重整为一段恢弘的创世神话,不同的是,人成为了客体,而数据才是被神灵创生与毁灭的主体。

  1. [1] Robustness,一个系统或组织有抵御或克服不利条件的能力。
关于 大湾区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被建构的新生事物、一种自上而下的视角和整合,也是一种以效率、速度和流动作为目标的未来城巿发展的蓝图。我们是否可以以大湾区作为一个实验,一种想像的实验来思考它?一方面是多样性,当我们谈论智慧城市、人工智能、自动化、生态危机、信息安全、虚拟现实的未来、全球贸易等话题,这种未来观从何而来,由什么来决定?另一方面,大湾区背后蕴涵着深厚的政治、空间、历史、地理的意义流变,是否可以基于“珠三角-大湾区”的话语和历史流变,发展由地方性知识生产出发的思路,与技术加速进行一种新的对话,打开艺术和不同学科的链接,以及重塑艺术和科技机构的视野?在探讨技术、思想、生态的多样性之时,将“大湾区”作为中国南方技术和文化的想象样本?

中文编辑:吴建儒、郭芸
英文编辑:克里斯蒂·兰格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