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实验室

大湾区关键词

水系农业

返回

欧宁

桑基鱼塘

桑基鱼塘(Mulberry Fish Pond)在今天的珠三角已经变成一种传说,其基塘互养、生态循环的模式只存在于农业史的论著之中。因为现实饮食潮流对鱼的需求激增,村民们纷纷舍基就塘,专注于塘中养鱼,放弃了基上桑、蔗、蕉的种植。

传统的桑基鱼塘可以归纳到今天流行的“朴门农业”(Permaculture)理论中:挖地蓄水成塘,挖出的塘泥垒成塘基,基上种桑、蔗、蕉,桑叶喂蚕,蔗榨糖后的蔗渣喂猪,蚕、猪的排泄物喂鱼,鱼的排泄物化成腐植质塘泥,每年干塘后塘泥又被挖上来提高塘基的肥力……这是一种靠阳光雨水提供能量和养份,把一个物种的废料变成另一物种的营养,从而形成多物种互补,靠自然力来运作的循环生态系统。在地少人多的小农时代,这是地尽其用、尽可能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的一种巧妙设计,它和在稻田养鸭养鱼以及在同一块土地上交叉种植不同作物等方法一起,被视作中国式集约农业的精髓。

在今天改为单一养鱼之后,池塘里安上了增氧泵,以解决密集投放鱼苗而产生的缺氧问题,而增氧泵不得不依靠电力驱动,于是养鱼变成了一个耗能产业。为了挽救桑基鱼塘这一古老的农业遗产,农业专家们在不能逆着市场需求强迫村民恢复基上种植的情况下,发明了“光伏鱼塘”(Photovoltaic Fish Pond),也就是在鱼塘上安上太阳能反光板,一方面收集太阳能为增氧泵和抽水机供电(多余的电能可以卖给电网),另一方面也可以遮光降温,提高鱼的食欲并减少水面藻类繁殖,这样一举多得,也勉强算是继承了桑基鱼塘的生态智慧。就像其它的当代智慧农业模式一样,“光伏鱼塘”也可以安装传感器和摄像头,通过平台连接到手机或桌面电脑来监控水温、含氧量和鱼的成长,为村民创造更多的闲暇时间。

这样的方案唯一的问题是会牺牲田园风光,毕竟密集的太阳能反光板只会让人想到工业化。所以另一种方案也被接纳,那就是把成片的池塘塑造成“水乡”,用农业观光的思维来运营。这就是今天我们可能要面对的珠三角农村地景的改观,以及它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变化。

关于 大湾区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被建构的新生事物、一种自上而下的视角和整合,也是一种以效率、速度和流动作为目标的未来城巿发展的蓝图。我们是否可以以大湾区作为一个实验,一种想像的实验来思考它?一方面是多样性,当我们谈论智慧城市、人工智能、自动化、生态危机、信息安全、虚拟现实的未来、全球贸易等话题,这种未来观从何而来,由什么来决定?另一方面,大湾区背后蕴涵着深厚的政治、空间、历史、地理的意义流变,是否可以基于“珠三角-大湾区”的话语和历史流变,发展由地方性知识生产出发的思路,与技术加速进行一种新的对话,打开艺术和不同学科的链接,以及重塑艺术和科技机构的视野?在探讨技术、思想、生态的多样性之时,将“大湾区”作为中国南方技术和文化的想象样本?

中文编辑:吴建儒、郭芸
英文编辑:克里斯蒂·兰格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