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实验室

大湾区关键词

水系农业

返回

欧宁

疍民/咸水种植法

疍,耶鲁粤语注音为daahn,中州音为dan,在古代文献中又被称作“蜑”,是珠三角地区最早的原住民之一。他们皮肤黝黑,善泅如水獭,以船艇为家,随潮汐往来,靠在江海中捕鱼、采珠、盗掠讨生活。清代《广东新语》和《岭南丛述》曾记载,在今香港大屿山一带有“卢亭”人鱼出没,他们是东晋五斗米道起义者卢循的后代,遍身长鳞,嗜食鸡血,女性人鱼常被掠作性奴。

卢亭无疑是建基在无地疍民低贱地位之上的虚构,但也有香港当代艺术家喜欢在作品中把卢亭认作香港的始祖。这和流行于广府民系中的南雄珠玑巷开基传说 1 一样,都是试图建立政治和身份认同的“民族发明”,只不过前者是自我野蛮化(self-barbarization),后者是自我缙绅化(self-gentrification)而已。

岭南豪族的兴起得益于南宋迁都,即所谓“建炎南渡”,它一方面是中原的衣冠华胄对南越蜑猺蛮族的文明教化,另一方面是南宋流亡政权在金围攻下溃败、失却了北方的供养之后对南方的开发吸附。长三角需求巨大的食米市场带动了珠三角的贸易,稻米种植由此有利可图,于是西江、北江、东江并入珠江河道之处开始建起堤围,沙田 2 开发成为潮流。

而咸水种植法是针对围海造田而发明的,它一般应用于基围海坦的盐碱地,以海水稻为主要作物。至今广东沿海地区仍有农民热衷于改进这种地方性的农法,进一步提高海水稻抵御台风等当地极端气候的能力,同时发展出基围虾的人工养殖事业。自南宋起,有的疍民通过拓殖沙田海坦,开始到陆上定居,参与编户齐民,从而获得科举资格,再经代代繁衍,最后形成大族。

当族中有了知识分子,他们就开始在谱牒书写中援引珠玑巷的传说,通过建构与中央政权的历史联系来获得人住权的合法性。这样,流民归化,地方康靖,任何一朝统治者都乐见其成。但历史的“罾门” 3 无法让所有“流水柴”都靠岸登陆,一直到现代民族国家建立的时期,人们仍然能在珠三角的水域看见疍民的泛家浮宅。

  1. [1] 珠玑巷位于广东省南雄市珠玑镇,在历史上是中原地区人民南迁的中转站。珠玑巷的传说讲述了南宋度宗咸淳年间(l265-1274)原籍豫章郡的罗贵带领97人逃亡到珠玑巷,后南迁至珠江三角洲地区并在此开基立业。这一传说广泛流传于海内外的粤语族群中,塑造了广府人的宗族和祖先认同。清屈大均著《广东新语》有云:“吾广故家望族,其先多从南雄珠玑巷而来。盖祥符有珠玑巷,宋南渡时诸朝臣从驾入岭,至止南雄,不忘榆所自,亦号其地为珠玑巷。如汉之新丰,以志故乡之思也。”
  2. [2] 沙田是指由江河泥沙冲积而成的土地。
  3. [3] “罾门”出自《广东新语》:“树槮水中以挂罾曰罾戙。亦曰罾门。”意指挂在水树上的渔网,为疍民登岸所必经。
关于 大湾区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被建构的新生事物、一种自上而下的视角和整合,也是一种以效率、速度和流动作为目标的未来城巿发展的蓝图。我们是否可以以大湾区作为一个实验,一种想像的实验来思考它?一方面是多样性,当我们谈论智慧城市、人工智能、自动化、生态危机、信息安全、虚拟现实的未来、全球贸易等话题,这种未来观从何而来,由什么来决定?另一方面,大湾区背后蕴涵着深厚的政治、空间、历史、地理的意义流变,是否可以基于“珠三角-大湾区”的话语和历史流变,发展由地方性知识生产出发的思路,与技术加速进行一种新的对话,打开艺术和不同学科的链接,以及重塑艺术和科技机构的视野?在探讨技术、思想、生态的多样性之时,将“大湾区”作为中国南方技术和文化的想象样本?

中文编辑:吴建儒、郭芸
英文编辑:克里斯蒂·兰格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