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实验室

大湾区关键词

超级工程

返回

徐坦

花繁叶茂的孤岛

今天在世界所有地方的人似乎都意识到了,生态环境恶劣之地,即使金钱收入再高,也不能算宜居之地,但是即使人们这样想也并不能制止生态环境的继续败坏。

珠三角一些城市的管理部门也意识到,除了GDP考虑之外,首先要治疗过去几十年城市发展带来的破坏。能做的事是恢复生态的多样性,除了绿化之外,还要恢复一直下跌的植被的品种数量。2005年起,深圳把將近一半的城市面积(900平方公里)划为生态保护区。除禁止开伐、让植物修养生息,同时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规划和建设,赶超世界最佳环境城市的水平。在短短10年后的2015年,深圳市城市建设使用的植物品种数量已经逾1700种,超过东京、新加坡、洛杉矶(1300种),甚至超过了世界一流环境的城市伦敦的物种数量水平。深圳的仙湖植物园在短短的十几年间,虽然目前尚未达到伦敦皇家植物园的品种数量,但已经拥有超过10000个品种。

一些深圳的专家学者们在美好的环境中,享受清新空气的时候,同时还觉得深圳人普遍素质高。我问他们如果深圳以外的广大地区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大家觉得应该怎么办?他们会感到泄气和焦虑。我感到这里专家和建设者们的努力,犹如建设了一座花繁叶茂的孤岛。当然,他们的努力依然值得赞扬。

关于 大湾区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被建构的新生事物、一种自上而下的视角和整合,也是一种以效率、速度和流动作为目标的未来城巿发展的蓝图。我们是否可以以大湾区作为一个实验,一种想像的实验来思考它?一方面是多样性,当我们谈论智慧城市、人工智能、自动化、生态危机、信息安全、虚拟现实的未来、全球贸易等话题,这种未来观从何而来,由什么来决定?另一方面,大湾区背后蕴涵着深厚的政治、空间、历史、地理的意义流变,是否可以基于“珠三角-大湾区”的话语和历史流变,发展由地方性知识生产出发的思路,与技术加速进行一种新的对话,打开艺术和不同学科的链接,以及重塑艺术和科技机构的视野?在探讨技术、思想、生态的多样性之时,将“大湾区”作为中国南方技术和文化的想象样本?

中文编辑:吴建儒、郭芸
英文编辑:克里斯蒂·兰格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