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实验室

传送门

返回

29 七月 2021

美术馆实体还有意义吗?

嘉宾

张宇星

主持人

吴建儒
卞雨佳

苹果播客

喜马拉雅

世界范围内各行业都面对愈演愈烈的数字化转型,我们该如何想象和应对机构的数字化未来?广东时代美术馆媒介实验室制作的播客专辑“传送门”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例如建筑、美术馆学、写作、策划等的学者来共同回应,关于美术馆的数字化未来带来的一系列现象和可能性。

疫情作为一个触发点为美术馆带来了许多危机和变革,技术带来了对真实世界和整个哲学体系的瓦解,建筑的实体空间也在这个过程之后死亡。第一期“传送门”邀请了建筑界的张宇星,他是趣城工作室创始人/深圳趣城计划发起人,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

[01:35] 现在应该是诞生数字时代的毕加索或者梵高的时代

[03:07] 疫情只是一个触发点,实际上是技术发展到了临界点

[04:28]技术带来对真实世界的瓦解,然后是对哲学体系的瓦解

[07:45]“废墟”是一种美学的基础,互联网就是最大的废墟

[11:40]未来真正革命,建筑应该是可以自己生长和消解的生命体

[16:16]未来的数字媒介是多感官的,美术馆将成为多感官体验的特定场所,视觉艺术将会变成考古学

[19:38]像电子宠物一样的机器人上门导览有可能吗?

[22:18]电子化现象产生很多新的社区,当下的全球化应该叫深度全球化,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

[28:30]从“西部世界”去发散谈“随机”的不确定风险

[31:05]美术馆类似于巫师的“神庙”,一个特殊的空间

张宇星谈到了互联网带来了最大的废墟,它成为了一种美学的基础,而人们已经逐步接受了这样碎片化的美学。未来的建筑材料、结构应该是一个可以自己生长的生命体,而空间需要提供多感官的场所,是一种融合多种情感和感官的媒介。相反,真实世界在结构层面越来越单一,下层的社群在数字化空间中不断“分维”,成为很多很小的社群,产生很多不同的褶皱。而这种细分的群体中的分裂越来越严重,互相不关心各自的话题。

当下的全球化应该叫深度全球化,或者深度文明,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所有人都是终端,大家都像一棵树,全部可以生长,全是果子。而美术馆的未来需要有一个应对策略,把它建构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未来的美术馆也许可以成为以巫师身份为代表的艺术家们存在的特殊角落。

关于 传送门

传送门是一档关于艺术与科技的调查播客,不定期更新。

嘉宾